巴山蜀水孕育的巴蜀文化,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生動縮影中航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象征”。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多次來四川考察,足跡遍布諸多文化遺產,明確了四川文化遺產的獨特地位,提出了文化保護傳承的重要要求。四川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來川考察重要指示精神,秉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賡續傳承巴蜀文化,讓巴風蜀韻的千年文脈奔涌向前、綻放光芒。
巴山蜀水,是來自自然的饋贈;巴風蜀韻,則是大山大河的交響中航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地處中國地理版圖上東西交匯、南北襟連的過渡地帶,東連長江三峽、西靠青藏高原、南臨云貴高原、北依秦巴山地,江河密布、沃野千里,生態多樣、資源富集,是民族遷徙流動的匯聚之地、文化交互影響的薈萃之所。巴蜀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歷經數千年淬煉與積淀,孕育了悠久而多彩的巴蜀文化,與中原文化、關中文化、荊楚文化、湖湘文化、滇黔文化等相互影響、交融共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獨放異彩的遠古明珠中航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巴蜀歷史上溯遠古,古人類至遲在30萬年前就在四川盆地居住生活,20萬年前就登上了青藏高原東緣。桃花河、皮洛、濛溪河、中子鋪等史前遺址,勾勒了巴蜀先民的生存演化圖景。古蜀先民從營盤山順岷江而下、筑城而居,經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等幾代蜀王時期,孕育形成璀璨的古蜀文明。隨著高山古城、寶墩、芒城、魚鳧城、三星堆、金沙、商業街船棺葬等遺址的考古發現,進一步實證了中國西南地區早期文明從聚落到古城、古方國的起源和發展歷程。而居于川東、重慶峽江地區的巴人,“質直好義,土風敦厚”,“巴師勇銳”,成為當地土著族群的統治者,羅家壩等遺址見證了巴文化的全盛時代?!笆裰疄閲?,肇于人皇,與巴同囿?!痹陂L達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的蜀文化與川東地域的巴文化交相輝映。
作為古蜀文明典型代表的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橋文化,特征鮮明、兼收并蓄、獨樹一幟,出土文物展現出的技術傳統、生業模式、藝術風格和信仰體系,代表著長江上游地區青銅時代鼎盛時期的輝煌成就中航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特別是三星堆遺址,出土了數千件青銅器、金器、玉石器等珍貴文物,其中有長143厘米的金杖、高396厘米的青銅神樹和高260.8厘米的青銅大立人像、寬138厘米的青銅縱目面具等,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范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三星堆博物館時指出:“三星堆遺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響的,展現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古蜀文明與中原文明相互影響等提供了更為有力的考古實證?!?/p>

四川始終堅持保護第一、傳承優先,讓陳列在巴蜀大地上的文化遺產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中航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左上圖為2023年6月,文物修復師在修復三星堆遺址8號祭祀坑出土的銅神獸。位于四川廣漢的三星堆遺址,是4000多年前古蜀文明的典型代表。右上圖為2025年7月拍攝的都江堰。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在岷江上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為巴蜀文化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左下圖為2024年6月拍攝的翠云廊。翠云廊作為古蜀道金牛道上的古柏蒼翠大道,是中原通向西南的重要道路,建設保護跨越千年沒有中斷,有迄今保存最完好的人工栽植驛道古柏群。右下圖為2024年10月中學生赴三蘇祠開展研學活動。位于四川眉山的三蘇祠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的故居,是歷代憑吊“三蘇”的文化圣地。 四川省委宣傳部供圖
融入一統的巴蜀輝煌中航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巴蜀地區行秦制,融秦俗,逐步形成了以四川盆地為中心、兼及周邊地區的地域文化共同體,加快了融入華夏文明的歷史進程。秦蜀郡守李冰率眾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深淘灘、低作堰”,科學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流量等問題,使成都平原逐漸變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澤被后代。
展開全文
兩漢時期,漢王朝“教民讀書法令”,開夜郎道、通邛都,西南地區“土人盛覽從學,歸以授其鄉人,文教始開”,中原文化成為蜀地主流文化,司馬相如“蓋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成為中國士大夫的政治理想中航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三國時期,蜀漢政權開化治蜀、立法施度、科教嚴明,強化了巴蜀大地對中華文化的價值認同。左思《三都賦》描繪的“水陸所湊,兼六合而交會焉;豐蔚所盛,茂八區而庵藹焉”,生動展現了以成都為中心的巴蜀大地的繁華景象。兩晉南北朝時期,大量人口遷入四川,南來北往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本地興起的五斗米道分化改造,東漢傳入的佛教梵音興盛,開放包容成為巴蜀文化的重要特質。
唐宋時期,巴蜀大地的絲綢、井鹽、造紙、雕版印刷、制茶等手工業冠絕全國,卓筒井技術是現代油氣井鉆井技術的雛形、成都“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鑄就了“揚一益二”的輝煌中航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岑參、高適、溫庭筠、賈島、李商隱、元稹、薛濤、吳道子、陸游、范成大等文人墨客云集蜀中,成就了“自古詩人例到蜀”的千古美譽。李白“鐵杵成針”的傳說成為激勵后人的勤學典范,“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的自信豪邁更是中國古代士人的理想追求。杜甫寓居浣花溪畔寫下的“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成為中國藝術境界的典范,錦官城外“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憂國憂民情懷至今仍激蕩中華兒女。北宋程夫人鼓勵蘇軾、蘇轍兄弟“奮厲有當世志”,“讀書正業、孝慈仁愛、非義不取、為政清廉”成為三蘇家訓,南宋張浚對張栻、張枃有“學以禮為本,禮以敬為先”之訓,這些優良家風家訓均是后世治家教子的楷模,融匯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
明清以來,“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促使不同地區文化在巴蜀大地碰撞交融,推動巴蜀文化更加豐富多元,以川劇、川茶、川菜、川酒為代表的社會文化異彩紛呈中航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據《四川通志·經籍志》記載,明代蜀人有別集者232家,清代蜀人有別集者236家。如明代“著述第一人”楊慎,“以博洽冠一時,其詩含吐六朝,于明代獨立門戶”,著有在詞學史上具有廣泛影響的《詞品》6卷、散曲集《陶情樂府》等,其“博雅宏麗”的詩風和“俊而葩”的散曲風格對后世影響深遠。他倡導以懷疑的態度做學問,提出“古之學者,成于善疑”,開清代考據之先河。晚清洋務運動時期,四川總督丁寶楨創辦四川機器局,開四川近代工業之先聲。張之洞創辦尊經書院,為四川近代高等教育之源頭,培養“通博之士,致用之才”,促進了巴蜀文化的賡續發展。廖平、楊銳、劉光第等大批蜀地革新人才傳播新學理論、宣揚維新思想,推動了近代中國的思想啟蒙。
革命年代的精神豐碑中航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是革命的熱土。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四方面軍建立了川陜革命根據地,鼎盛時期鞏固和發展了23個縣和1個市的革命政權,擁有土地4.2萬平方公里、人口500余萬,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和巨大犧牲。毛澤東同志曾在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評價道,“川陜蘇區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第二個大區域”,“是揚子江南北兩岸和中國南北兩部間蘇維埃革命發展的橋梁,川陜蘇區在爭取蘇維埃新中國偉大戰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義”。
長征途中,四川是自然環境險惡、戰斗戰役多、黨中央召開重要會議多、開展民族工作成效顯著的省份中航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935年5月會理會議后,毛澤東同志明確了先遣隊宣傳黨的民族政策這一任務,劉伯承同志與彝族首領小葉丹歃血為盟,彝海結盟成為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實踐的光輝典范。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勇克包座等,構成了長征路上驚心動魄的激昂樂章。
抗戰時期,當時四川40多萬川軍和300多萬壯丁奔赴前線,貢獻糧食10238萬市石、占全國的三分之一,為抵御外侮作出重大貢獻中航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作為戰略大后方,先后接納中央大學、同濟大學等48所高校入川辦學,陶孟和、李濟、童第周、董作賓等知名大師云集李莊。梁思成在李莊過著半原始的生活,但仍堅持在學術上追求卓越,依然保持著對建筑史研究的熱情和敏銳的洞察力,以頑強的意志完成《中國建筑史》初稿,彰顯了中國知識分子嚴謹治學、學術報國的精神。
四川英雄輩出,以其堅韌、忠誠、勇敢與犧牲的精神品格,融入了中華民族血脈中航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朱德、鄧小平、陳毅、羅瑞卿、張愛萍和張瀾、吳玉章等從四川走出,喻培倫、盧德銘、張思德、黃繼光等的英雄故事代代相傳。趙一曼在宜賓中山中學“為民革命,為革命奮斗,為奮斗犧牲”的人生信念,江竹筠在獄中給親友“盼教以踏著父母之足跡,以建設新中國為志,為共產主義革命事業奮斗到底”的托孤遺言,生動詮釋了四川人民不屈的風骨與崇高的信仰,他們的精神如巴山蜀水般綿延壯闊,激勵著一代代人砥礪前行。
更多內容中航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詳見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文章《巴風蜀韻 文脈流傳》
(策劃:何雯雯 鄧博涵)